6千萬打造台中首座水域運動管理中心 培育運動人才

6千萬打造台中首座水域運動管理中心 培育運動人才


台中市重視運動人才培育,其中水域運動便是推展重點之一,台中市政府運動局於旱溪排水輕艇訓練基地打造台中首座「水域運動管理中心」及「複合式艇庫」等運動設施,去年已順利動工,並配合水利局完成具運動元素的橡皮壩工程,藉增加溪流河水調節,逐步完善基層訓練環境設備,完工後將能培育更多運動人才、提供選手更適合的訓練場域。

運動局長李昱叡表示,市長盧秀燕重視台中運動發展,培養優秀在地運動人才,台灣首位參加2020東京奧運輕艇項目的選手張筑涵即為台中子弟兵,2014仁川亞運銀牌輕艇選手陳瑋涵也同樣來自台中,以及111年全中運榮獲5面金牌的輕艇選手林晁均等人,顯見近年台中輕艇運動人才培育有成,未來更希望透過完善水域運動環境,扎根運動發展。

運動局指出,中心投入總經費達6,000萬元,其中體育署補助3000萬元,市府自籌3000萬元,完工後可提供室內體能訓練空間、保存船艇,並提供選手訓練後休憩,目前工程進度已近五成,積極興建中,市府也將持續打造台中酷運動、酷城市,完善運動設施與環境。

「改善臺中市南區康橋水域運動環境設施興建計畫」委託規劃設計監造技術服務由喬威建築師事務所承攬,「改善臺中市南區康橋水域運動環境設施興建計畫」由德旺營造有限公司承攬。

因應治安需求 彰化縣政府斥資2.5億元新建刑警大樓 預定2023下半年動工

因應治安需求 彰化縣政府斥資2.5億元新建刑警大樓 預定2023下半年動工


興建超過30年的彰化縣警察局大樓,面對治安環境變化與組織編制擴大,已無法因應需求,彰化縣政府將斥資2億5千萬元,在接近縣府的一筆國有財產局土地,興建一棟獨立的刑事警察大樓,預定2023下半年動工,除新增偵蒐設備打擊犯罪外,也可紓解警局空間不足問題。

彰化縣警局新建刑事警察大樓預定地臨彰化市中山路,在縣農會大樓對面,由國有財產局撥用,占地約600坪,目前做停車場,分4年編列2億5千萬元,將興建地下1層地上5層大樓。

縣警局表示,新建刑事警察大樓將因應因當前治安需求,將建置高科技打擊犯罪資訊室、現代化管理蒐證器材室、防護犯罪嫌疑人安全的偵詢室及拘留所、留置空間等,以提升犯罪偵查及為民服務品質。

彰化縣警察局大樓啟用超過30年,由於治安環境變化,縣警局組織編制也跟著擴大,像鑑識科、法制科等新單位成立,人員也跟著擴編,雖然交通隊先已遷出,但有廳舍仍不敷使用,占有最大空間的刑警大隊,如果因此遷出,縣警局辦公廳舍可做更大彈性運用。不過,新的刑事警察大隊大樓,部分樓層也擬規劃納入縣府其他單位使用,同時紓解縣府辦公空間不足問題。

除了刑事警察大隊外,彰化縣目前另有四個分駐、派出所新建及改建中。其中,總經費4800多萬元的北斗分駐所新建工程,去年11月動工;總經費4千900多萬元的員林分局萬年派出所新建工程,預定2023年2月動工,2024年5月完工。

台中市府特刊「台中巨蛋力拼2022年底開工」 議員批1/17又流標

台中市府特刊「台中巨蛋力拼2022年底開工」 議員批1/17又流標


台中市各區公所在2022年底都印製的年度特刊,內容涵蓋全市與各區重大建設,有民眾向市議員楊典忠反映,特刊上「台中巨蛋孵化中,力拼2022年底開工」,巨蛋已開工了嗎?他一查之下,巨蛋已在今年的農曆年前又流標,楊典忠表示,市政文宣品竟然做了不實宣傳,實在非常落漆,他呼籲市府「做實事」,把心思放在縮短工期、減少公帑浪費比較實在些。

台中市建設局陳大田表示,台中巨蛋先前6次招標因投標廠商未達法定家數而流標,經詢業界優秀營造團隊表示因物價上漲、公共工程案量大,大部份有能力的營造廠商多人力不足、捉襟見肘,且因台中巨蛋為市府指標性建築案件,規模較大、界面複雜,廠商評估標案內容及備標相對謹慎,但此次公告招標後仍有接獲廠商來電詢問招標內容或提出相關建議,顯見業界優秀營造團隊及各界專業廠商均對台中巨蛋倍感興趣。市府仍以2023年能順利發包開工為目標積極趕辦。

楊典忠表示,有民眾向他反映,台中市政府發年度特刊,內文有說台中巨蛋力拼2022年底開工,現在已開工嗎?但實情是元月17日又再度流標。

楊典忠痛批,台中巨蛋既然去年底無法開工,當然完工日期就是往後再延,綠美圖工期至2023年8月,2025年有辦法開館嗎?海生館建置工期會不會再延?呼籲市府務實做事,讓不要再講膨風的完工日期。

此外,楊典忠表示,市府的年度特刊,為各區公所去年底各自採購發包印製的文宣品,特刊內容有兩大部分,一為大台中市政建設,另外是各區地方建設。

楊典忠表示,市府年度特刊由各區自行編輯印製,以至於部分區公所因經費未達10萬元進行小額採購,在每張文宣品單價上價差達75%,如梧棲區印製數量22000張較少,每張單價4.45元,西屯區92000張單價2.8元。

他要求,文宣品印製可以統籌發包減少價差,否則其他戶數更少的行政區年度特刊單價可能更高。

民政局表示,因應台中市29區人口結構、文化產業不盡相同,因此特刊在大台中市政建設由民政局彙整,地方特色則由各區公所融入特刊編輯內容設計及印製,以符合當地民眾所需。

台灣指考狀元徐伯均在美國發表「液態固態薄膜」建築外皮,調節溫度不耗電

台灣指考狀元徐伯均在美國發表「液態固態薄膜」建築外皮,調節溫度不耗電

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PME, University of Chicago’s Pritzker School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類似變色龍的建築材料,它可以根據外部溫度改變其紅外顏色以及吸收或釋放熱量的程度。炎熱時,這種材料可以發散出它所包含的高達92%的紅外熱量,幫助冷卻建築物內部。然而,在較冷的天氣裡,這種材料只發散7%的紅外線,幫助建築物保持溫暖。

液態固態薄膜輕鬆切換 1,800 次

如何不用太多電源、不影響建築外觀,讓建築冬暖夏涼?徐伯均在美國研發出的「電致變形材料」,可以讓銅顆粒輕鬆在液態與固態之間切換,或許能成為新一代的綠建築材料,減少建築能耗。

芝加哥大學PME研究團隊(University of Chicago’s Pritzker School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開發出的變形材料,由不容易起火的材料層層組成,包括聚氨酯薄膜、石墨烯片和金網格,其中的關鍵則在於水性電解質和銅顆粒。

當材料處於加熱模式時,銅顆粒會沉積在薄膜上,形成一層可以吸收日照熱能的固態層,若要進入冷卻模式,則只要低電流通過即可,顆粒就會在電解質中分散開來,變成液態模式,反射太陽的紅外熱量。

徐伯均研發智慧材料,無需使用大量能源就讓建築物恆溫

經過團隊測試,材料可順利來回切換 1,800 次,芝加哥大學PME研究團隊主持人徐伯均(Po-Chun Hsu)助理教授表示,就像人冷的時候可以加一件衣服保暖、熱的時候再脫下,新的智慧材料有望成為建築材料,讓我們無需使用大量能源,讓建築物保持恆溫。

電致變形材料跟電致變色材料有點相似,後者則常見於窗戶薄膜跟太陽眼鏡。研究人員發現,當材料處於固態加熱模式時,能保留接觸到的 93% 的紅外能量,冷卻模式則能反射高達 92% 能量。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只要低電流就能在固態與液態模式來全切換,可節省建築物暖通空調(HVAC)成本高達 8.4%。徐伯均指出,對於不需要經常切換的建築物來說,實際上使用的電量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材料在固態模式為銅金屬色系,在冷卻模式下則是透明的,可以顯示底層的顏料,因此材料除了有溫度調節優勢,也會變成建築設計元素的一環。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製造出大約 6 公分寬的材料塊,而且也可以透過屋頂版的格局,輕鬆擴大覆蓋範圍。團隊下一步是提高材料在被動熱控制方面的價值,在液態跟固態切換時有新的應用。

徐伯均(Po-Chun Hsu)簡介

主導研究的徐伯均(Po-Chun Hsu)來自台灣,曾經是指考狀元,就讀建中期間從來沒有補習,還當上了熱舞社社長,2003年他指考5科考了473.53分,很有機會考上台大電機,但由於他對材料工程很感興趣,最後他選擇考取錄取最低分數僅350分的清大材料系,在當時上遍了各大新聞媒體。

徐伯均在2010年獲得傅爾布萊特科技領域獎學金,前往美國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2019年~2022年間在美國名校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任教,目前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s Pritzker School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任教,頭銜是「Assistant Professor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 」,可在Hsu Group網站上閱讀他的研究。

徐伯均曾經獲頒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CAREER獎(2022年)、Ralph E. Powe Junior Faculty Enhancement Awards(2021年)、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2020年)和Sony Faculty Innovation Award(2019年),他在冷卻紡織品方面的博士論文被《Scientific American》選為改變世界的十大創意。他目前在Nano Letter(主席)和EcoMat的早期職業顧問委員會任職。

台中市都發局、成大建築系合作共擬都市熱島緩解方針

台中市都發局、成大建築系合作共擬都市熱島緩解方針

永續城鄉宜居環境-台中都市熱島效應空間策略計畫

隨著氣候變遷,台灣城市在夏季出現熱島效應日益嚴重,影響民眾戶外舒適感受。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為落實永續宜居政策,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合作研擬「永續城鄉宜居環境-台中都市熱島效應空間策略計畫」,望透過產、官、學三界合作,共創美好家園。

此政策與民生活動密切,未來將有助於戶外活動效益、永續節能減碳、商業經濟發展等許多方面,因此為了促進各界對熱島議題的討論及公民知識科普,台中市都發局於2022年12月23日在逢甲大學舉行「台中低碳宜居城市─都市熱島退燒策略研討會」,邀請產官學共同參與策略的研討。

林子平教授四大方針,緩解都市熱島

都市熱島的形成是都市長期發展的結果,成大規劃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特聘教授提出「水綠環境降溫」、「提升通風散熱」、「增加遮蔭涼適」、「空調節能減排」四大緩解方針,協助台中市政府找出有效的緩解策略。

為了有效掌握都市的氣溫分布,林子平教授亦率領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透過自架HiSAN即時溫溼度監測網,蒐集台中市長期溫度變化情形,以具體指認熱島效應高風險區,並應用國科會「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產置之高解析度的風速、風向資訊,首創「都市風廊系統」多尺度圖資繪製。

台中都發局表示,都市熱島攸關每一位民眾的生活品質,延續市長盧秀燕2020年提出「引風、增綠、留藍」都市退燒三帖特效藥,本計畫透過指認熱島效應高風險區及結合都市風廊系統繪製成果,提出熱島退燒改善策略構想,並逐步導入台中市都市計畫相關倡議及政策,有助於都市降溫及建築節能,打造舒適淨零的宜居城市。

台東社會住宅「海濱好室」興建致鄰損 國家住都中心:儘速完成修繕

台東社會住宅「海濱好室」興建致鄰損 國家住都中心:儘速完成修繕


國家住都中心29日透過新聞稿指出,關於台東「海濱好室」社會住宅公共工程周邊建築受損問題,建築師公會已於10日完成會勘鑑定,施工廠商並與住戶簽妥修繕同意書,後續定按照損鄰事件處理,儘速完成修繕。

聯合報報導,海濱好室社會住宅去年9月動工,施工過程造成周邊住屋圍牆地板龜裂、水管斷裂,引發住戶在外牆拉布條陳情。

海濱好室施作地下室打設鋼板,造成緊鄰基地的教會地板龜裂

國家住都中心新聞稿表示,關於台東海濱好室社宅工程周邊建築受損問題,經查證是因施作地下室打設鋼板,造成緊鄰基地的教會地板龜裂。施工廠商第一時間便派員赴現場處理,並備妥修復材料,待與教會協調進場時間,即速行修復作業。

住都中心表示,建築師公會10日便完成會勘鑑定,施工廠商也與住戶簽妥修繕同意書,後續一定按照損鄰事件處理規範,儘速完成修繕。

另外,住都中心表示,已檢討強化損鄰事件協調效率,將由工程管理單位邀集施工廠商及監造單位,加強安全監測儀器的觀測頻率,並研擬改善預防措施,確保施工階段鄰房安全,提升居民認同感與公信力。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2023年5大努力方向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2023年5大努力方向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劉國隆表示,展望2023,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公會協助政府推動「建築能效標示」制度,提升台灣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他並且針對公會2023年提出5大努力方向。

劉國隆指出,賴清德副總統提到,如果建築營造業從建築材料、規劃設計、營造、甚至於居住設計,都能注意節能減碳,相信不僅幫助台灣,對於整個地球邁向低碳永續發展是很有幫助的。立法院在2023年1月10日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與國際接軌及兼顧永續發展需求,適應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並建構韌性體系,促進台灣邁向淨零轉型目標。

 

劉國隆表示,展望2023,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將朝以下目標努力:

 

一、台灣邁向「能效標示建築」

 

內政部將建築能效標示併入現行採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面向綜合評估,以強化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建築能源效率。建築師應協助政府在新建建築和既有建築取得國家認證的最佳節能建築,達到「近零碳建築」,即建築能效分級第一級之建築物,建築物生命週期淨零碳排放。

 

二、古蹟隔震

 

為避免台灣古蹟和歷史建築因地震造成嚴重災害,隔震有其必要。在建築物基礎安裝隔震裝置,以提升古蹟和歷史建物抗震能力,達到建物保存和永續發展。

 

三、解決缺工問題經營困境

 

因台灣目前嚴峻缺工缺料問題,使得營建量能無法承受公私部門工程大量需求,導致政府公共工程標案時常流標,甚至加劇建築產業經營困境,故公部門公共工程可減量,以因應大環境衝擊。

 

四、實踐居住正義

 

除廣建社會住宅外,政府可採取減稅方式鼓勵房屋所有權人釋出空屋,平價出租弱勢民眾。

 

五、提升工程品質、優化營建環境

 

全國公會積極推動執業建築師到大專院校建築相關科系進行BIM 3D模型建構教學,教導大學生如何運用CAD、BIM,進而將3D模型建構運用在施工上,實質提升並改善台灣的營建工程施工品質。

人類與自然關係之思辯,倫敦2023年蛇形藝廊À table/Lina Ghotmeh

人類與自然關係之思辯,倫敦2023年蛇形藝廊À table/Lina Ghotmeh


位於英國倫敦肯辛頓花園的「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自2000年起,每年都會邀請一位尚未在英國完成永久建築作品的建築師或藝術家,在藝廊外的大草地上打造一座臨時展亭,除了讓設計者嶄露頭角外,更演變為實驗建築的國際舞台,許多知名建築師像是伊東豊雄、Peter Zumthor、Zaha Hadid、Bjarke Ingels、石上純也等,都是因為此邀約而讓他們的聲名更上一層樓,而受邀設計展亭的建築師們透過設計將藝術性融入其中,也傳達對社會和環境的思考。

2023年負責操刀設計蛇形藝廊的黎巴嫩建築師Lina Ghotmeh,透過設計與人們對話,期望人們能從中重新思考自然和地球的關係,Lina Ghotmeh是1980年代於貝魯特出生,成長過程中經歷了黎巴嫩內戰為故鄉帶來的傷痕累累,因此在她的設計中,常常展現對人道精神的重視。原本想成為考古學家的她,後來在美國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in Beirut)修讀建築學,並以自己名為「未來考古學」的方法研究記憶、空間和景觀之間的關聯,之後她到巴黎ESA建築學院(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繼續學習,也曾擔任該校的副教授。離開校園後,她於建築事務所Ateliers Jean Nouvel、Foster & Partners從事建築設計,並從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的國際競圖比賽中脫穎而出,而後就在巴黎成立她的建築工作室DGT Architects。

她的代表作包含獲得「重新創造巴黎」計畫競賽大獎的Réalimenter Masséna,還有貝魯特的石頭花園建築,前者結合人們食物的獲取和生物生態鏈的發展,以永續設計重塑巴黎Maréchaux大道和舊鐵路地區Petite Ceinture;後者為在黎巴嫩首都設計的塔狀建築,充滿雕塑感的外觀,同時呼應著這座城市的戰爭歷史、現代發展。

Lina Ghotmeh蛇型藝廊戶外展亭設計名為「À table」

Lina Ghotmeh在蛇型藝廊的戶外展亭設計名為「À table」,Lina Ghotmeh說明,這件作品是一個邀請,歡迎大家在同個空間圍在一張桌子前,聚在一起,更是鼓勵人們有機會相互對話、思考如何重建我們與自然、地球的關係;展館將採用木構系統,屋頂上由多個三角牆向外輻射展開,這樣的設計也呼應了葉子從樹幹上生長展開的樣子。

中央空間內有一張低矮的圓桌,牆壁採半透明立面,讓空間也能隱隱地與戶外有著連結。建築周圍還有由柱子組成的走廊,人們可以在此感受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對話,Lina Ghotmeh試圖引導人們坐在樸素、低矮的結構裡,與西非馬里多貢人聚會的小屋型態toguna呼應,作為飲食、工作、玩耍、交談和做決定的場所。

藉由「À table」,Lina希望人們可以關注生存和可持續的生活,對她而言,地球是生存的首要元素,所以重新思考有關吃了什麼、吃進多少東西的消費方式,可以讓我們與世界重新建立關係,而這也讓地球可以朝永續、建立生態系統的交流邁進,Lina Ghotmeh的戶外展亭於2023年6月到10月間展出。展館採模組化系統設計,展期結束後,仍可以拆卸再重新組裝,實現永續的設計精神。

印度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Balkrishna Doshi辭世,享耆壽95歲

印度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Balkrishna Doshi辭世,享耆壽95歲


印度現代主義建築師Balkrishna Doshi在他位於艾哈邁達巴德的家中去世,享耆壽95歲,Balkrishna Doshi在2018年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也是第一位獲得該殊榮的印度建築師,他還在2021年被授予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金獎。

Balkrishna Doshi於1927年出生在印度浦那,在孟買J.J.爵士建築學院(Sir J.J. School of Architecture Bombay)學習建築。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移居巴黎,與柯比意一起工作,然後回到祖國,監督柯比意的昌迪加爾(Chandigarh)和艾哈邁達巴德專案。

1962年,Balkrishna Doshi在聖雄甘地發起不合作運動的印度著名城市之一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與美國建築大師路易康(Louis Kahn)共事,建造印度管研究所的案子中合作。其後,Doshi也在此設立建築事務所Vastushilpa Consultants,展開他個人的建築事業。

Balkrishna Doshi不僅融合了印度歷史文化及工藝,更讓建築物與所處的環境與氛圍十分相容,是經過敏銳的觀察與社會經濟考量,並完全貫徹永續性。Balkrishna Doshi兒時極度貧窮,他1950年代時首次設計建造低成本住宅,當時他便說到「看來我應該為此宣示,並且一輩子銘記在心:為最低下階層的人們建造合宜的居所。」從此之後也於印度著手多項低成本與中產建築計畫。

2023.1.15~2023.1.21 WiKlyRyVU一週回顧

2023.1.15~2023.1.21 WiKlyRyVU一週回顧

謝舒惠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中鴻營造承造,台中太平聯合行政中心發包,2025年底完工啟用
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THE 201 ART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聯展《無名的繆思》 覺察生活中俯拾即是的靈光
台南東區林森圖書館及行政機關辦公廳舍附設多目標立體停車場新建工程,台南最大 東區立體停車場2023年1月18日動土
謝文泰建築師活化歷史場域建構新的記憶
香港公共建築的推手,馮永基建築師
延續創辦人Tony Vandervell 之名 Vanwall 推出 Vandervell 掀背電動車
睿凡設計前設計總監Kan Chan 陳正芹,升任仲量聯行建築設計主管,強化專案開發管理服務

台中南屯老字號烘焙坊 經典平價蛋糕伴手禮必買楓糖布丁乳酪
2023年推薦8種搭配辛奇的韓式泡菜料理食譜
甜點控也淪陷! 台中牛頌爆紅月銷1000顆的「草莓夢幻限定口味」引發網友敲碗
馬來西亞新年習俗知多少?「撈生」、「拋柑」特色過春節
春節吃美食試手氣!燒肉同話滿額可抽曼谷機票 這一鍋送雙人套餐券

朝向未來的農耕型態,紐西蘭Premium Seas跨產官學合作培育Ecklonia radiata海藻苗
Bell & Ross x Alain Silberstein,德國包浩斯風格三色幾何手錶
2023年,最值得期待的23件建築作品
連鎖早餐龍頭「早安美芝城」20億台南科工區蓋新廠 再創下個20年新局
2023年值得期待的18款電動車 DeLorean Alpha5、Audi A6 E-Tron、Lucid Air Sapphire、Fisker Ocean等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途中」團隊同名作品《途中》獲得首獎

https://forgemind.net/media/tag/%E5%8C%97%E7%BE%8E%E9%A4%A8/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經兩階段評選,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脫穎而出,獲得首獎。本屆徵件著重於跨域形式的創作計畫,希冀以空間/環境實驗性的臨時建築提案,呈顯結構工法、媒介運用、美學表現的突破與實踐。

北美館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經兩階段評選,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脫穎而出,獲得首獎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獲獎「途中」團隊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獲獎團隊成員包括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等人,多具有動力藝術、聲音或燈光裝置設計之經驗,呼應當代藝術與建築、技術交融的創作型態;擔綱空間設計的劉佳豪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繁殖場十三代,劉佳豪與陳宣誠、王士豪曾獲頒2016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特別獎

「途中」團隊在北美館X-Site豎立兩道8公尺高牆

團隊預計在北美館的戶外廣場,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中間的構造為一大型蹺蹺板通道,配合頭尾兩側的阻尼器減緩震動,觀眾腳下的地板會隨著重心轉移以±4°的傾角平緩地落下或抬升;蹺蹺板的地板內裝載5000顆鋼珠,也將隨裝置的傾斜而流瀉出聲浪。

通道兩側的壁面以繩索密接構成,行走時可感受指尖撥動繩索的觸感;隨著蹺蹺板的飄盪間,或隨著陽光的照射角度與視覺變化、甚至是挪移身軀時改換的觀看視角,包覆在高牆牆面上的雙層網格將出現「摩爾紋」的條紋干擾現象,儘管看似動態卻紋風不動,為觀者帶來視覺上的動感以及閃爍。

首獎團隊強調在疫情時代下,雖促進虛擬世界的發展,卻也因而減少真實感官的感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有機連結。使用摩爾紋打造的極簡方正結構體,在有侷限性的空間下,彰顯創作者企圖回歸視覺、聽覺、觸覺等當下的跨域身體感知,以藉此改變觀眾與場域的關係。透過此作品在環境尺度上的巨大量體、顏色與材質,以及如何行走、人的重量如何改變地表狀態、與聲響變化等動態性的行為介入,重新喚起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體感經驗。

評審委員對X-site《途中》評語

本屆評審委員由劉耕名王俊傑安郁茜林聖峰徐瑞憲戴嘉惠蘇嘉瑩擔任,針對此次首獎作品,評審團指出其結構語彙透過顏色、材質創造異質性,不僅適切地回應周圍的環境,與北美館的建築量體亦具高度張力的對話關係,同時也提取精準元素(聲音、行為、空間),在感性的感知介入與理性的視覺結構之間達到平衡。

打破原本在空曠的廣場場域中,人身體的距離無法被界定的狀態。透過創造兩座高聳巨牆與相挾而成的通道,呈現對疫情中的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態度與回應:每個不確定性取決於人們所邁出步伐的連鎖效應,就如同蹺蹺板的作動;唯一的通道,則說明直面疫情的不二態度,能從困境中找到出口。

北美館X-site計畫簡介

北美館自2014年發展至今的X-site計畫,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徵選空間提案。從建築構築、當代藝術、環境研究、觀眾參與等多元視角,探討臨時結構裝置與形塑廣場公共性精神的整合性實驗計畫,同時鼓勵跨領域、多元性的創作對話與參與,讓未知的廣場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與關係思維。X-site計畫歷年來已支持許多新銳建築師與藝術創作者的落實展現,成為培育中青世代的重要發表舞臺,並進而拓延為臺灣當代空間型態的跨域實驗場域。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 首獎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

預定展出日期:2023/05/20(六)- 2023/07/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首獎團隊簡介

團隊名稱:途中

「途中」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團員皆在各自的領域中活躍著,在創作途中因X-site而相聚。成員各自帶來對於建築、空間裝置的理解和想像,激盪出跨域的火花,只為了呈現給民眾最難忘的體驗。

途中團隊成員

王仲堃、郭仲輔、石睿民(Rémi Roche)、尹心悅、劉佳豪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評審委員團

評審團代表:劉耕名/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
評審團委員:
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安郁茜/建築師
林聖峰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嶼山工房 主持人
徐瑞憲/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客座教授
戴嘉惠戴嘉惠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蘇嘉瑩/臺北市立美術館館本部 研究員